当前位置: 主页 > 市场分析 > 收藏 >

意出尘外 身隐丹青杜平让绘画艺术探微



2016-04-18来源:新浪收藏

  作者:冯东东

  绘画语言凝结着一个民族与生俱来的精神信息和审美情结,也表现着人类对美的思考与困惑。绘画语言的形成是与人的审美自觉分不开的,由于中国先民的宇宙观和生命观,以及最先导入绘画工具的特殊性,使中国画一开始便以线条为主,进而为绘画语言的抽象形式确定了其不同凡响的艺术特质,赋予其深层的文化内涵。社会的发展自然带来了艺术气象的更新,绘画的发展不能离开对视觉形象表达语言的探索。不断提高对绘画语言构成元素的敏感,不断深入到构成绘画语言元素的内部,发掘它们所具有的表现潜力,是所有独创性画家的共同特点。绘画语言的神奇寓于形式构成的细微之处,它远离物象独自形成一个孤立的体系,不容易与其他事物发生直接联系,因此好多人都无法进入绘画语言。人们借助绘画语言保存和传递着人类艺术的成果,而工笔画这门历史悠久的艺术所拥有的一切精神内涵,事实上完全融合在语言之中。

  工笔画经过上千年的发展,积累了深厚的传统,在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同时对工笔画不断进行自觉的反省,如果说人们对传统的解说不尽相同,但对少数经典之作的褒贬还是一致的,这少数杰作无疑是历史最重要的收获,是以后历史发展的基础。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期回眸传统,总会在谙熟的面孔之中发现曾经被忽略的东西,并由此引发新的灵感。传统吸引着一代一代的人去挖掘,并不断地由一代一代人去丰富、壮大。工笔画经历着从古典形态到现代形态转变的历史变革,在今天全球化的语境下,如何继承本民族的文化遗产,保持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是摆在我们这个时代面前的重要课题,在这种情形下以当代的眼光,重新审视中国传统的辉煌成就,确认自己的文化身份,对于探索工笔画的发展之路,谋求“笔墨当随时代”的自我超越具有重要意义。杜平让在研习花鸟画的初始阶段就追溯宋元画风,宋人那种清新蕴藉、宁静雅致的审美境界使他受益匪浅,从那里他感悟到体察入微、捕捉生命的真意。杰作是传统存在的一种方式,经典的宋人花岛不但塑造了他的感受方式而且对他今后审美标准的建立也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只有对一定数量的杰作通过临摹有所感悟,才能对工笔画真正有所认识。通过对经典作品的学习,他不仅掌握了传统工笔画的勾染技巧,而且建立了内心感受与各种绘画语言的联系。他一直都是结合不同风格取向的古代名家的学习来完善和提高自身的技术内涵与形式的丰富性的。他个性风格是强烈的,却从来不曾觉得单调封闭,总能保持着诸多发展的可能性,使自身能意与古会,个性风格与古典作品在反复交融中提升了技术与品味的境界。这些技巧在他日后的作品中得到充分的演绎与整合。这种境界只有对绘画语言所有的环节融会贯通之上才可以达到。每种语言根据心境随机安排,每种语言都有助于达到总体构成的动人效果,所有的绘画元素都表现出落落大方的气质。在学习传统的过程中找到了以供自己发展的线索。从而形成了与传统一脉相承而又异质与传统体现当代精神风貌的风格。

  一个艺术家的风格从开始演化到开始“定格”,因各人抱负不同而异。杜平让是一位自悟、自得、见心、见性而又才艺多资的画家。他的工笔画有北国的苍茫,又有南方的清丽,淡碧如洗,意出尘外,红尘消隐,天地静寂……当你相对良久时,在这片静寂中,似闻天外流音。他描绘自己心灵象征的花鸟,壮丽空灵而又富有东方文化的诗韵,使人的心灵淡泊,从而展现了杜平让丰富的心灵世界和开阔的人文情怀。其绘画的成就是在创造性地融合了东西方艺术的基础上取得的,在净美有序的花鸟艺术氛围中,体现着他对自然世界的理解、感悟和对生活的热爱。他在线条、造型、色彩、构图等方面,都已形成了成熟的理念和精湛的技法。使工笔画状物存真、造境传神的技艺得到充分的发挥。

  近代以来中国画最大的境遇就是西洋画风的东渐。尽管西方传统与中国传统有着巨大差异,但对每个画家而言,它们却同样作为经典而存在着。如何面对西洋绘画的巨大冲击无疑是每个中国画家都难以回避的问题。杜平让在创作的初始阶段经历了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虽然那个时候他初入画坛,但多多少少受了些影响,他起步就没有与传统合辙。在东西方绘画的比较中,他确立了自己的审美理想和绘画观念。独特的审美追求和新的绘画观念为他认识、评价工笔画提供了新的参照系,这个参照系使他感到工笔画的发展潜力,为自己的感受力获得一种解放之感,这种解放之感把自己带到了一个新的境地。由于对绘画语言的敏锐感受,他重新发现了传统绘画中许多极为动人的东西,他把传统由规范、法度,转变为生长点,转变为艺术敏感与技巧不断幻化的支点。对传统工笔画语言的提取和驾驶显得尤为重要,他采撷所有优秀的绘画语言将其纳入自己的形式范畴,但更重视自己精神状态与审美理想的展现,在采用以往的技巧时少了一些既定规范的束缚,更多的是自己不拘小节的运用和发挥,使工笔画由形象的艺术转变为语言的艺术。让语言来讲述一切,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作品中的线条、造型、色彩、空间的表现力,使他既能深入过去,又能走向未来。

  线条是人们认识和反映自然形态最简洁,最概括的表现形式。好的工笔画的线条具有对其形式和意味两方面的敏感。当代工笔花鸟画对线的选择常有一种模式化的感觉。什么样的线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画面气质。线条不应单纯是物象的轮廓线,而应根据自己画面气质及审美追求的需要选择并创造与之融洽的线。在杜平让眼中线既是手段又是目的。他的大部分线条提按含蓄,而重视粗细相对均匀的线条的顿挫使转、节奏与速度的变化,中侧并用,给人以不可端倪之感。整个作品的线条流动劲健、气畅神足、浑然一体,奔放中蕴含优雅,激烈中隐匿从容。在其笔下,流动与生涩并存,格调堂皇开阔,而具有奔逸之势。线条在流动中求得质朴的品格,生涩的笔趣,且有一种不易觉察的宽绰与疏松。那是对线条所有的变化技巧精熟把握后的放纵,是技艺的比拼与智慧的较量合而为传递画面意境的完美语言。

  杜平让在他的工笔画中重新建立对作品形的概念,把以前对形象的关注扩展到对作品中所有形状的关注。在物象中提炼抽象的形,使正形与负形交融对比,形成一个有节奏流动的整体。他追求和谐的构图原理,作品空间构成层次分明,结构紧密,而这些构图是画家依循个人的观点与直觉来逐步实现的。当然肯定了内外形,这并不意味着否定像的重要性,它是画面相互依存的两面。当抽象的形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时,它需要精神内涵的支持,因此杜平让在对抽象形锤炼琢磨中达到超越,由造型而至形而上。

  重新审视历史,我们发现工笔画发展到清末已经高度的程式化、概念化。以往温润淡雅的传统设色随着时代的巨变逐渐失去了赖以依托的文化背景和精神支持。杜平让大量研读古今中外绘画的图册资料,观摩经典名作,不断摸索,反复实践,有目的地吸收西方现代艺术,从而凸现出了他的个人面貌。他将审美理想自然而贴切地融入到似真似幻的画面色彩氛围之中,在平静冷艳的晕色中透露出亦幽亦明的朦胧之光。这种支配和影响着我们感官情绪和审美判断的色彩并不是出自对自然色彩的模仿,而是存在于他对神秘壮丽境界的审美追求之中。他的工笔画在色彩表现上既继承了传统绘画中许多程式化、规律化的样式及敷色技巧,又从个性的角度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色彩表现,对色彩所产生的视觉心理效应及色彩所象征的精神内涵的研究,使他能够更自由、更主动地用色彩去呈现他心中的多彩世界。在西方现代绘画观念的影响下,他找到了现代工笔花鸟画与其它画种的契合点。他吸纳了西画中的色彩表现方法,并巧妙地利用绘画材料中的不同视觉特性和美感属性,结合不同的运笔及技巧处理造成不同的画面肌理效果,丰富了作者传达艺术情感的手段。

  杜平让的作品中还隐含着一个凭借艺术敏感所锤炼成的染的方法。在他的工笔画中染已不仅仅是一种塑造形体,表现质感的手段,它本身已成为一种特定的审美对象,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以至于在画面上展开双重的表现作用。一方面,作者通过线条与分染描绘造境的物象,另一方面则是染的色彩与线条在讲述自身。它是画家刻意营造的视觉意趣,它逐渐独立成为一种重要的绘画语言,是与一种怀旧的浪漫主义神秘情怀联系在一起的,物象与背景共处于超现实的氛围中,使这种超现实感益发强烈,整个画面犹如在梦中幻境。使浑然一体的画面在流动的韵律中增加了拙涩的味道,这就在“破坏分染程式的同时,继承并发扬了分染的表情能力”,并达到一种宏大而神秘的画面总体效果,与此同时也使语言具有了某种深刻性。

  杜平让的作品常常不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而是某一契机的触发,引起一系列的反映逐渐形成的。因为创作的过程不是按程序来进行的,而是在不断的发现与假设中对画面不停的充实,使得幻觉效果日益丰富起来。以沉思与畅神的行呤笔调在追求比较有限的自然物象时向深不可测的浩渺无垠的审美境界演化。生活中诸多的体验经常化为朦胧的感觉而存入潜意识,一经某个机遇的触发,便会自然的涌现。他作画无规律性可言,作画过程的不确定性提高了创作感觉的敏感度,使得每件作品似乎得到了一个全新的视觉语言。他在缓慢的进入形式表达的语境状态,同时相伴着对形式语言充满激情的理解而带来作画状态的兴奋。逐渐把自己的精神生活一点一滴地与这些细节融合在一起,以达到作品与内心情感密合无间的程度。这是在庞杂而朦胧的印象中的提炼,是混乱的澄清,是感觉的浓缩与纯化。将无意与有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画面显示出浑然天成却又收放自如的效果,使作品更具有一种让人捉摸不定,耐人寻味,更加深层次的美。无疑,这种美是画家想要,并在不断追求着的。他的作品既有意笔的豪放洒脱,又具有工笔的细腻华润。

  我认为杜平让艺术的起点是工笔,而终点则存在于他尚在进行的精神旅行之中。在绘画活动的整个过程中,都贯穿着对作者自身的探求,并进而追求自然与内心的融合、同一。当一个画家开始寻求自我的独立人格和在绘画中逐渐显露出自我的审美特征时,也就标志着他的绘画走向自觉。杜平让先生在现代工笔画坛上的成功,就在于建立了自我的审美观念和绘画样式,追求精神的超越与诗意境界的交融,契合于中国美学内涵的沉静、深邃、抒情的精神境界。以现代艺术视角,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有序、明净、独特的艺术空间。在现实与心灵间找到了绘画语言表达的韵律。使传承着古典精神的时尚画面,正如幽蓝、深邃的海洋,不只是美丽更富有内涵。

  20074月于重庆大学艺术学院

责任编辑:王洁
------分隔线----------------------------
上一篇:永恒的生命之舞
热点内容